媒体报道/ news

蔡昉最新建议:加快构建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

2025/10/24来源:腾讯新闻

文 | 祝玉婷

编辑 | 刘鹏

 

10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在2025年外滩年会上发言时建议,要加快构建一个无条件、不缴费、普惠型的社会养老金制度,最好的出发点就是目前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职工养老保险,他表示应该坚持现收现付,放弃积累,放弃过多的结余模式。“着眼于未来,因为未来劳动生产率会非常之高,所以以此为基础完善职工养老保险。”

 

而谈及自愿性的第二和第三支柱,他表示:“也许不一定非要自愿,但是我们确实可以用一些‘助推’的方式。”

 

分享中,蔡昉总结了三点人口与劳动力市场的新特征:

 

第一,在领取养老金的人群当中,超过50%的人是领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我们讨论的养老保险改革,核心放在职工养老保险上,这就不太准确了,因为把很大一部分人群给排除在外了。”

 

第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包括哪些人?包括农村老年人,还有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人群。

 

比如私营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以及单位外包员工.....这部分人群占比越来越大,超过了60%,数量超过3亿人。另外,灵活就业也有2亿多人,还有新就业形态也接近1亿人。

 

这些人群的共同点是:养老保险覆盖率很低,很多人不在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内。“如果我们不解决这部分人,把他们纳入到第一支柱,其实我们的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就谈不上公平性。”蔡昉表示。

 

他强调必须要清醒认识到,三个支柱不是“三足鼎立”也不是“并列齐驱”,应该是第一支柱“一柱擎天”,没有第一支柱就没有第二、第三支柱,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

 

第三,随着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灵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态日趋多样化和非标准化,这使得传统的扩面思路不再奏效。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演讲中,蔡昉强调:“养老保险的核心是社会共济,特别是代际共济。”这关联到下一代劳动生产率水平。

 

对此,他进一步分享了一组数据:人口抚养比在逐年提高,60岁以上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到2035年之前,每年要提高4.6%。

 

对于这个数字比较大的担忧,蔡昉表示,不应该有这种“精算忧虑”,同时也给出了一个赡养生产率:假设劳动力人口是18-60岁,这部分人口的劳动生产率根据GDP未来的潜在增长速度来算,每年的增长速度到2035年应该是5.6%。“也就是说显著快于抚养比的增长速度。”

 

再算一个数字,结合一些智库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GDP增长速度的可能性,到2035年会提高10%-20%。“如果按照20%算,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每年会增长7%以上,因此生产率的提高会快于抚养比的提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