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智能投顾类产品“雷区”

2016/08/04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Q1:近期我接触到一些智能投顾型互联网金融平台,他们说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为我自动设置最优化的投资组合,确保投资收益稳健安全,这是不是真的?智能投顾会不会有投资风险?
Q2:近日我还发现,有些智能投顾平台向我推荐购买一些海外债券产品,说这也是资产全球化配置的新方式,而且有智能投顾为投资者把关降低风险,请问其中会不会有隐藏的风险?
  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
  应该说,智能投顾主要起源于美国,目前涉足智能投资顾问的美国金融机构包括WealthFront、Betterment等。
  所谓智能投顾,更像是机器人投顾,即一种在线投资顾问服务模式,通过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等相关算法搭建一个数据模型,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财务状况及理财目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资产配置建议。智能投顾的核心主要有三点,就是资产配置、产品优选和策略再平衡。
  应该说,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智能投顾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年龄增长,职业变化等特点,时时调整投资组合的收益风险比。举个例子,年轻人可能身体健康,对未来生活有很多规划,于是智能投顾在投资策略方面会比较激进。
  说起智能投顾的投资风险,我个人觉得美国智能投顾与中国还是有一些不同。
  比如美国智能投顾机构可以根据客户理财需求变化,自动调整他的投资组合,但中国智能投顾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最好需要先征得投资者同意再调整相应的投资组合,以符合投顾机构的经营范畴。
  另一个风险点就是美国金融市场有丰富的ETF产品,供智能投顾机构选择丰富投资组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但中国智能投顾机构能投资的高流动性金融产品还相对有限,只有公募基金、债券等,还有很多高收益非标资产无法实现高流动性,这可能会导致智能投资设定的投资组合存在相应的流动性风险。
  我近期也发现,个别智能投顾平台在打擦边球,将一些海外投资产品纳入智能投顾的总资产池里,其实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某种程度也是解决国内高流动性金融产品不足,无法丰富智能投顾投资范畴的瓶颈。
  但我必须提醒的是,从监管角度而言,这些智能投顾平台的做法可能是违规的。毕竟,按照中国的相关法律,目前境内资金投向海外金融产品,主要通过QDII、沪港通、QDLP等合规合法渠道,若境内资金通过其他渠道变相投资海外金融产品,一旦出现投资纠纷,投资者很难通过国内相关法律保护自己的投资权益。
  还有一点也是投资者必须注意的,就是这些海外投资产品的条款是否完整,会不会被境内机构通过“包装”隐藏了某些重要的投资风险信息,将某些高风险高收益产品“改头换面”变成低风险高收益产品,这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
  21世纪经济报道观察员陈植
  我特别想提醒一个智能投顾正面临的法律风险。一直以来,国内证券法规对投顾机构有着严格界定,即投顾机构只能向投资者提供咨询建议,不能触碰投资者账户与委托理财,但现实是不少转型智能投顾的P2P平台,正借智能投顾概念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推荐给投资者认购,或者让投资者将账户交给他们投资管理,其实这已经触碰了法规底线。
  一旦智能投顾对应的投资策略出现意外的大幅亏损,投资者固然可以指责智能投顾机构涉嫌违规操作,但如果有证据显示投资者自愿将账户或资金交给他们投资管理,那么投资者权益是否受到相应法律保护,又是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这位投资者有意投资智能投顾平台发行的金融投资产品,不妨先明确这些平台的工作职能,仅仅是提供投资建议,还是参与委托理财,如果是后者,那么投资者还是敬而远之,若是前者,投资者需注意,未必一个投资建议贴上值能投顾的标签,就是灵丹妙药。
  如果有互联网金融平台借智能投顾概念推荐海外投资产品,我建议投资者坚决不要买。原因有三点,一是投资者未必知道这些海外投资产品的真实投资标的、投资风险以及法律条款,投资失败风险其实不低;二是这些海外投资产品受到境外监管部门管理,而不受境内相关部门监管,一旦产品存续期间出现问题,投资者只能去境外维护自身权益,境内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帮助;三是不少海外投资产品在流入境内推销时,往往通过中介机构层层包装,令产品无法溯源其真实的收益风险比,投资者盲目投资,受骗上当的机率较高。
  目前,投资者既想资产全球化配置,又希望能得到境内法律与相关部门保护,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QDII等合规渠道进行海外投资。智能投顾概念有时看似很美,但人为的投资陷阱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