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投资能否战胜人类? 难超巴菲特

2016/08/03来源:羊城晚报

“第六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三届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日前在上海举行,人工智能投资管理模式成峰会热点话题,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蚂蚁金服集团副总裁、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漆远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有很广泛的应用,但也需要对用户、产品和风险等有深刻的理解,目前很难看到用技术手段开发一套系统,能比诸如股神巴菲特更聪明。

  量化交易在中国刚开始

  羊城晚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打败了韩国围棋天才李世石,如果用人工智能来做投资是否也可以战胜人类?

  漆远: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行业有一系列的广泛应用,从客服到知识性的回答,比如个人借贷怎么还款这种任务性问题可以通过机器对话完成,再比如一些金融知识服务等。在美国,还可以用机器人跟你聊天,知道你有什么日常需求,孩子什么时候上大学,你什么时候退休等等。

  量化交易在中国刚起来,在美国则是能做的公司都在做。其中的难点是宏观面分析,这要求分析事件影响,进行推理,判断哪些事情会导致对市场哪些方面的影响。这方面的工作非常有价值,但不管是学界还是产业界,其实都是刚刚开始,并没有做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程度,潜力还非常大。

  之前也有很多人问过,是不是有可能开发一套系统能比巴菲特更聪明?目前很难看到有一个技术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因为所有的技术基本都是在某一方面或环节做得比较好,但成功的秘诀不是只在一个地方好,而是所有的环节都要做到完美。

  人工智能可否识别虚假交易?

  羊城晚报:人工智能可以识别风险和虚假交易吗?

  漆远:这个问题跟人工智能特别相关,人工智能识别风险,其实是人工智能在金融业最核心的能力之一。从用户对风险的偏好度、交易的风险承受能力到虚假交易(比如贷款可能的套现等),其实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都可以大量地使用,目前蚂蚁金服正是这样试验的。用系统对各方面数据源进行综合理解和分析,看的不是一个数据源,而是多个数据源进行整体综合的分析。

  但在中国这方面的运用有一定缺陷。在美国做一个投资组合,机器人可以对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收益预期、个性偏好等进行分析,并进行动态调整,可以随着市场的变化实现再平衡。举例来说,假如组合内股票和债券持有比例六四开,如果股票涨得高了的话,比如从60%的比例涨到了65%,机器会自动把多出的5%卖掉,换成债券。但这在中国政策环境下是没有办法自动做到的,必须征得客户确认同意,这其实就不是完全自动化了。

  羊城晚报:现在智能投顾在中国也非常火,您观察智能投顾有哪些可行的业务模式?

  漆远:智能投顾到底怎么做更好是很重要的。这方面,首先要对用户有深刻的理解,知道用户真正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的偏好。了解贷款的风险可以说是人工智能运用的核心能力,有这个能力就可以做贷款,没有这个能力就非常危险。

  还有一个,风险、产品选择能不能设计?这也是很重要的能力。我刚到阿里的时候,有人说人工智能挺简单的,为什么要专门搞个团队?我说是的,就像造车一样,看着图谱攒一个可以跑的汽车其实不难,难的是做一个精益求精的法拉利、奔驰,这是有区别的。智能投顾跟P2P行业一样,做出真正靠谱、能用的系统,有很多功夫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