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荣: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有何影响?

2017/07/08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8日下午,在“第七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四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以《理解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视角》为题,分别从历史、宏观和全球三个视角,分享了他对金融科技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一、历史视角。

历史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

现在很多新兴的科技企业也进军到金融企业,和金融业相互融合。最大的四家传统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和BAT结对子,相信这对促进金融科技非常有利。

1、科技在金融业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了中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从业机构,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金融科技,积极探索和运用新技术,巩固传统优势,解决自身短板,培育发展新功能。

2、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科技创新才有生命力。

3、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监管的适度平衡。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并不矛盾,两者之间必须形成适度平衡。

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考虑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的理念,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创新管理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应用试点,产品实验,让所有金融产品创新走得动、行得通,坐得正。另一方面通过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并行互补,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长效监管机制,让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

二、宏观视角。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现代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在金融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仅会影响居民消费、投资支付等习惯,还会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生态等带来影响,站在宏观金融运行的角度看,上述影响必然会对长期所倚重的货币政策工具,金融稳定框架等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与挑战。

当然,从目前和金融科技相关的规模来看,和金融总量的规模相比,涉及金融科技的业务规模比较小,短期内很难对现行的金融运行方式产生重大改变。目前,在缺乏足够数据基础的情况下,要准确的量化金融科技的宏观影响比较困难。

但中国作为全球金融科技应用发展速度比较快,规模比较大的国家,及时做一些前瞻性,开放性的研发储备还是有必要的。

主要从研究的角度,谈谈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这两个重要宏观要素的影响。

1、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存在正负两方面的潜在影响。

从正向影响看,通过多元化的金融主体有效竞争,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健性。金融科技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将更多的小微经济主体,纳入到经济金融活动,有助于降低风险的集中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

从负向影响看,金融科技提供跨市场、跨机构、跨地域的金融服务时,会使金融风险的传染性更强,波及面更广,或者说传播的速度更快。

金融科技推动了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线上化、开放化,使得风险进一步集聚,金融科技服务的众多长尾客户,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弱,更容易产生羊群相应,一旦发生风险,羊群效应会更突出。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一个金融机构出现风险,很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风险。金融科技主体依托网络效益、规模效益,更容易实现跨界混业经营,也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竞争和系统性风险问题。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影响金融稳定的政策机制比较复杂,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当金融科技这一概念刚出现的时候,对一些国际金融组织或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而言,其反应不一样。有不以为然的,也有不屑一顾的。但很快,大部分的国家、国际经济组织,都调整了态度,转向不容忽视或不甘示弱。

去年11月,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应2017年20国主席国德国要求,成立了金融科技小组,研究这个课题。不久前,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了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的研究成果,报告总体结论是:目前,暂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金融科技创新已经影响到了金融稳定,但是监管部门仍需重点关注一些问题。比如,应对技术外包上的操作风险,防范网络风险和宏观风险,加强国际监管沟通,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

第二,金融科技对货币政策,具有多种影响渠道。

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等金融科技业务,降低了各类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成本和时间成本,使得金融市场对利率变得更敏感,有助于提高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功能,使得传统货币层次边界变得模糊,盯住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数量级货币政策效果会降低。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剧,增加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难度和成本。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支付等电子化货币规模的快速扩张,将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数量,使得货币乘数、流通速度以及需求函数的估算,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传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这是对这些问题的初步分析。

三,全球视角。

金融科技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世界各国,包括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也从最初的审慎观察,变得更积极包容,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也在不断融合、推崇。

其实从金融功能、业务本质上去理解,这些概念穿透起来看,并没有太多实质性区别。所涉及的业态模式、技术,也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从业机构,还是应该聚焦于业务、技术本身,没有必要被这些名称、概念牵着鼻子走。

具体来看。通过全球的视角,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1、国际社会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框架,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很多国家的监管部门和国际组织,出台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从总体上看,各国对金融科技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性的原则,包括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消费者保护为前提,以发展普惠金融为重点,以风险防范为核心,以标准规范为基础,鼓励多元化的主体良性竞合。

我们可以参考这些共识,来进一步完善我们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框架。

2、客观认识到各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目标诉求有所不同。

从制度环境看,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传统金融体系十分发达,法治监管体系也比较完善,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成本很高。这跟我们国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些国家试图通过监管沙盒这样的监管创新,适当缓解金融危机以后由于监管趋严所导致的创新抑制。

在中国,情况是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在发展初期,面临的监管环境比较包容。总而言之,在中国发展金融科技,需要考虑到制度环境、发展阶段、现实基础等多种因素,同时,要保持定力,明确目标诉求,坚持我们国家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中国在金融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应用规模上,处于国际前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正视我们的短板、不足。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等一些新业态,涌现出了一批金融科技的创新企业,新兴的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深化。为了促进这一业务的健康发展,中国还建立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基础的监管规则体系,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行业管理体系。从全球范围看,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特别是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取得的进展,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

不过,客观讲,中国在原始的业务模式开发,核心技术,特别是底层技术研发,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等方面,还是存在许多短板、不足,需要尽快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