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变革金融业进行式,业内建议中国加快监管沙盒试点

2017/07/10来源:路透社

当前科技驱动全球金融变革已成为行业共识,科技发展及其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正推动金融业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落到实处,亦对传统经营模式甚至中介功能提出挑战,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而拒绝伪创新。

周末参加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的金融业高管与专家并指出,需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监管的适度平衡,要让监管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监管沙盒是很好的工具。

“消弭地域,贫富、职业等鸿沟,让金融服务回归平衡、普惠的本质。”蚂蚁金融CEO井贤栋这样归纳新金融的特征,以往的金融体系也很发达,但主要服务了头部的20%用户和大企业,新金融提升了金融的包容性,第一次让占80%的长尾用户也能平等享受到金融服务。

他并表示,过去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以牌照和产品为中心对外提供服务,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是垂直割裂的。但新金融体系下,一切将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针对用户多元丰富的金融服务需求,技术和金融、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将打破边界,实现深度融合。虽然不同的机构之间定位有差异,但彼此之间将是融合和共生的关系,互为生态。

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认为,金融科技和金融的流动,相互的流动、相互的融合已经到了一个时间点,“环境在改变,需求在改变,底层的技术以及数据都在往这个方向改变。”

不可否认,金融科技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将更多小微金融主体纳入经济金融活动,有助于降低风险集中度,又如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还将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但金融科技创新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互联网协会会长、央行前副行长李东荣就强调,绝对不应该搞自娱自乐、脱离实体经济空转的伪创新。回顾历史,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金融创新“脱实向虚”等现象始终周而复始、消而不绝。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有一部分从业者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理解不深刻、不到位等内在因素。

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亦直言,当前金融存在“需要的做不到,不需要的、锦上添花的又存在过度竞争”的问题,比如过去银监会经常要求金融机构要做小微贷款,但是银行通常把这种小微贷款当作政治任务强行去推动,技术上却没有突破,最后造成了风险。

在李仁杰看来,技术变革将在多方面塑造金融业,其一可能会使过去复杂的业务流程成为独立专业的模块,提供精细化分工,而且这些分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外包;其二去中介化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实现。这意味着,不仅金融机构,包括金融服务的接受者在内,都将有一个去中介化的过程。

虽然从目前和金融科技相关的规模来看,和金融总量的规模相比,涉及金融科技的业务规模比较小,短期内很难对现行金融运行方式产生重大改变。目前,在缺乏足够数据基础的情况下,要准确的量化金融科技的宏观影响比较困难。不过,李东荣建议,中国作为全球金融科技应用发展速度较快以及规模较大的国家,及时做一些前瞻性、开放性的研发储备很有必要。

井贤栋则倡议,面向新金融,没有竞争者,只有同路人。新金融如果是一场万米长跑的话,今天才刚刚开始,可能只跑出去了10米,与其顾虑于竞争,不如把目光聚焦在用户身上,不同的机构携手共建新金融生态。


**关注风险**

金融科技的负面影响亦不容忽视。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暂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金融科技创新已经影响到了金融稳定,但是监管部门仍需重点关注一些问题,比如,应对技术外包上的操作风险,防范网络风险和宏观风险,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

李东荣谈到,比如在货币政策方面,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具有一定的货币创造功能,使得传统货币层次边界变得模糊,盯住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数量级货币政策效果会降低。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金融科技增加了金融市场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剧,增加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难度和成本。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分析指出,过去三年里,金融风险在不同部门行业间不断游走,从监管来看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监管政策缺乏协调,监管与行业发展混淆、监管与宏观政策混淆,更重要的未被监管的领域,包括影子银行、地方财政和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对未来的金融稳定, 是有相关性的。”他谈到,很多数字金融平台风险传导速度非常快,行业跨度大,即便是一个很小的数字金融平台,一旦发生风险,不知道其风险会传导到什么地方,这些问题值得重新开始关注。

中国央行5月宣布,已于近日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以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将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监管沙盒”**

如何把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风险监管的适度平衡?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要让金融科技创新“走得动、行得通、做得正”,也要让监管部门对金融科技创新“看得到、穿得透、管得住”,监管沙盒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提出,在目前分业监管大格局下,要强化以功能监管为重点的金融监管协调,加快“监管沙盒”机制的试点与推广;金融监管部门需改变固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理性、客观而又积极地认识和应对监管科技变革,从而逐步形成适应新科技的新监管。

李仁杰持相似观点,认为应该把Fintech的发展、产业的集聚,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个重要的抓手,用监管沙盒的理念,以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对待各类新业务及其模式。

按照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的定义,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是一个“安全空间”,在这个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用在相关活动碰到问题时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

黄益平提出,面对数字金融已混业经营的现实,在短期内“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框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横跨一行三会的数字金融监管委员会,同时,对数字金融和对传统金融,要设置统一明确的监管标准,防止监管套利。

在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看来,中国发展科技监管非常必要,而人工智能可能将成为监管科技发展的重要核心。他表示,相关技术有助于解决监管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从而避免由于缺乏必要激励约束机制而导致的监管不力;且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还将使监管具有更高水平的全局优化计算能力。

具体到中国而言,孙国峰认为,官方应完善金融监管的双支柱:在微观功能监管方面,应建立金融科技行业监管规则,实现风险监管全覆盖,避免监管空白;在宏观层面,应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通过宏观审慎监管采取逆周期操作,避免顺周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