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生:以互联网为镜反思银行业三大不足

2014/07/22来源:搜狐财经

2014年7月19日-20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主办的“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在上海召开,搜狐财经作为独家战略合作媒体参与了全程报道。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姜明生表示,银行业与所有企业一样,来自互联网的挑战是非常直接的。客户需求在三方面发生变化:商业活动的在线化;金融服务的移动化;服务准入的大众化。
  他指出,通过这些变化,银行业也发现了自身在服务客户、创新、运营等三方面的不足。服务客户的能力不足表现在线上获客能力比较低,网点获客占绝大多数。跟随型的思维和复制性的操作,反映出银行的创新能力不足。运营能力的不足体现在达不到良好的客户体验。这些方面的不足正好给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空间。
  以下是部分文字实录:
  姜明生:今天,主要还是谈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过去,特别是去年分析挑战的时候,一直说业务怎么样被取代。今天我们在讨论这个挑战的时候,不仅是业务取代的问题,更多的是对商业银行以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冲击,甚至于包括对你服务理念的冲击,我觉得挑战应该反应在这个上面。大家知道,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冲击,银行只是其中一家,实际上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受到互联网技术扑面而来的冲击。比如有很多零售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们原来要在淮海路上找一个门店开银行,其实很难找到。但实际上你现在要在这个地方去找,很容易能找到。为什么?互联网之后,大量都在线上销售,靠门店销售这块的量非常少,它的销售量缩减,付不起这么高额的租金。零售商转型很好,把线上业务和门店有效结合起来,实体网点和线上业务有效结合,也有效的应对了来自互联网的挑战。
  银行和这些企业一样,挑战也是非常直接的。互联网来了之后,我们发现我们的客户需求在发生着变化,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个是商业活动的在线化在幅度增加,像电子商务的业务量不断增加,电子商务的交易量的占比不断的增加。在线化活动的增加,改变了一个东西,就是把过去8小时服务的概念延伸成了7*24小时服务的模式。客户需求的第二个变化,金融服务的移动化。现在我们看到年轻一代,80后、90后非常钟情于移动消费。在这个领域,对传统的网点实体服务的需求在下降。第三个需求变化,是服务准入的大众化。银行原来的服务讲究的是服务有价值的客户,所谓2、8定律,10%的客户贡献70%以上的业务量、贡献你的利润等。但是目前互联网技术来了之后发生了变化,你怎么服务那个80%的客户?1分钱也可以理财,1块钱也可以理财,这方面的变化也给金融行业提出最新的需求。
  面对变化,再反省银行自己,我们觉得还有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个是服务客户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线上获客能力比较低,现在的获客还是网点占绝对多数。二是创新能力,像钟教授说到的,还是没有切肤之痛。从去年整个银行的发展来看,没有怎么受影响。余额宝搞了几千亿,P2P搞了600多亿,在线支付1万多亿,但整个银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是保持10%多的增长。比如,T+0的产品,每家银行都搞,但每个银行的产品都搞,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跟随型的思维和复制性的操作,反应出银行的创新能力是不足的。第三是运营能力的不足,反映出服务客户的模式和理念。现在的运营能力,更多是考虑我的运营或者是我管理的需要,有些产品做出来之后,客户的体验是不好的。所以我在想,受需求的变化我们这方面的不足正好给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空间。去年,包括第三方支付,包括P2P,在支付端、负债端了资产业务端都是快速的发展。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简介: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hanghai Finance Institute,SFI)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独立智库,致力于新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研究院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hina Finance 40 Forum,CF40)举办,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战略合作。研究院的宗旨是:探索国际金融发展新趋势,求解国内金融发展新问题,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