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助推中国征信业发展

2015/07/14来源:新华社

上海7月14日电(王淑娟 刘一静)距离央行年初发布的《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已经过去半年时间,8家首批个人征信牌照的“候选机构”近期加速“跑马圈地”,竞相推出新产品。

    市场人士认为,我国未来征信业的发展方向,将是以市场化的征信机构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征信平台,为社会提供全面的、多层次的征信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中收录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3.2亿,还不到总人口数的1/4,远远满足不了借贷市场的需求,很多没有信用卡或从未跟银行发生借贷关系的人很难获得信贷服务。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更是催生了新的征信需求。

    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在“2015•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表示,希望找到一种技术方法和途径,让每个中国人申请贷款的时候,其还款概率的高低都能够以分数的方式尽可能得到准确的体现,信贷机构就能根据还款概率的高低做一个合理公平的决策。

    如今,以芝麻信用等为代表的商业大数据征信的兴起,有望实现这样的图景。

    金融搜索平台融360CEO叶大清认为,“首批8家商业征信公司有望拿到央行颁发的牌照,这将有效补充目前我国征信记录的不足。融360正广泛地和国内外各类征信机构洽谈合作,其中一些已投入使用。商业征信数据结合央行征信数据,能够让庞大的草根人群有机会在线就便捷地得到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则认为,信用分数是个工具,在中国的信贷市场已经越来越普遍的使用了。但信用分数是不是真正能够揭示风险,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数据质量的好坏。“数据质量的治理,这是中国银行数据系统过去几年内花了很大的力气做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大数据征信市场的扩大,一个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个人数据的保护。王晓蕾认为,个人产生的信用数据,在使用时要充分尊重其本人的意愿,否则违反同意原则。而对于同意原则的执行,是目前中国个人数据保护中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环节。

    “中国的征信行业是刚刚开放的市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新加入的市场征信主体要有很强的行业自律。”芝麻信用管理总经理兼董事胡滔说。

    同时要关注的是,大数据征信最大的难点在于数据的全面性,因此打破信息孤岛是我国征信市场发展的必然之举。

    叶大清认为,假如信用数据能够共享,现在信息和信用孤岛状况将得到改善,变得非常连续。“各家数据一定是一个相互补充的关系,如果没有可替代性,单靠某一方面的数据就会出现偏颇。支付宝、淘宝等是芝麻信用的抓取平台,微信、京东则很可能成为微众银行的基础。基于网上交易的数据和基于社交的数据,只有相互印证才有价值。”